★愛不是物件問題,而是能力問題★
我們都嚮往“一見鍾情”到“白頭到老”理想愛情。但是這樣的完滿是有條件的,我們的人格成熟了嗎?我們有愛的能力了嗎?弗洛姆在《愛的藝術》中指出:愛的煩惱不是物件問題,而是能力問題。
愛情是生命的必需品嗎?
心探索:愛情中人們總是會遭遇許多障礙、痛苦和失望,有朋友就曾感歎說,如果人能不需要愛情該多好!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您覺得愛情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是必需品嗎?
許金聲:肯定是啊,因為對於愛情的需要是人的一種“類本能”。 “類本能”的意思就是“與本能類似的東西”。它具有人種遺傳的基礎,也具有後天影響的因素,也就是說一方面,對於愛情的需要是天然就有的,另一方面,它的表達又受後天的學習以及環境的影響。既然它是一種類本能,那麼它的滿足就是我們人類所不能夠缺少的了。對於愛情需要的滿足,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感和價值感。
愛的煩惱不是物件問題,而是能力問題
心探索:很多人會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物件來愛,不知道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樣的人才是那個對的人。
許金聲:弗洛姆在《愛的藝術》中指出,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問題,而不是能力問題,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,困難在於找到愛的對象或被愛的對象。但 “愛的能力”的提出,把愛情問題與心理健康問題創造性地結合起來了。或者說,人們在愛情問題有沒有幸福感,關鍵是取決於他的人格是否健康,人格健康,也就 有“愛的能力”。
如果我們具有愛的能力,我們就能夠把愛情當作是一項“積極的活動”。就會認為“給”比“得”有更多的愉快。傳統的看法把“給”解釋為放棄,被別人奪走東西或做出犧牲。但弗洛姆認為有創造性的人對“給”的理解完全不同,他們認為“給”是力量的最高表現,恰恰是通過“給”,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,我的“富裕”,我 的“活力”。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和自己的生氣勃勃,因而欣喜萬分。
最健康圓滿的愛情則是兩個人的“通心”
心探索:但愛情還是需要兩個人的互動,才能稱之為愛情的吧?
許金聲:對於愛情的需要是一個人的事情,但對於愛情需要的滿足則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,最健康圓滿的愛情則是兩個人的“通心”。
心探索:那麼如何去尋找“通心的愛”呢?完美伴侶的理想境界是不是很難達到?
許金聲:這要看對“理想”、“完美”如何定義。最最理想的愛情是“一見鍾情”又“白頭到老”。像肯•威爾伯和崔雅那樣一見鍾情,儘管沒有白頭到老,但它是善始善終的。它要求人格的成熟,至少為獲得這種愛情創造了必要的前提,另外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機緣了。機緣沒有辦法預測,但人格的成熟卻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修煉來達到。
所謂“完美伴侶”,也包括低潮和糾纏的存在
心探索:但是很多人容易陷入一個尋找“完美伴侶”的怪圈中自我設牢,過於苛求。
許金聲:是的,靈魂伴侶般的感情或者說心心相印,是一種理想的狀態,我們希望它能夠長久。但人不是神,人必須活在現實中。如果我們希望美好的狀態可以多一些,那麼雙方對於愛情和生活應該有統一的認識,要接納全部的生活。如果只是一方有這種感覺,那麼即使曾經達到很好的默契,其愛情品質也會大幅度下降,從通心的愛下降到其它層次。愛情的舒適區不去主動擴大,就必然會縮小。
另外,《恩寵與勇氣》中,肯•威爾伯也寫到,在衝突中,他甚至打了崔雅。可見人不是神,就算是所謂“完美伴侶”,也包括低潮和糾纏的存在。“一見鍾情”固然美好,但它對於美好的愛情來說,並不是最重要的。它並不能夠保證有多少通心的時光,通心到什麼程度。如果通過一些挫折,走到一起,能夠通心何嘗又不是美好?
專家介紹
許金聲: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,研究員。中國八十年代中期思想解放運動的見證人和推動者之一,中國最早研究人本心理學、馬斯洛心理學、健康人格理論學者之一,也是國內較早宣導心理諮詢,並且做心理諮詢工作的人之一。中國“全人心理學”的宣導者。雲南省心理衛生中心等全國數十家單位心理治療顧問、督導。
來源:心探索 http://www.innerlight.cc/inner/index.jsp
微博:http://weibo.com/xintansuo